閱讀時間8分鐘

企業管理者必看:新光三越氣爆背後的勞資風險

作者的大頭照

作者:聰德更新於

企業管理者必看:新光三越氣爆背後的勞資風險

2025年新光三越氣爆事件揭示企業在突發事件中面臨的勞資管理挑戰。本文針對停工安排、善後作業與多元員工管理,提供大中小型企業防範勞資糾紛的實務策略與長期管理建議,協助提升危機應對能力。

事件概述與企業面臨的勞資挑戰

新光三越氣爆事件簡述

2025年2月13日,台中新光三越百貨發生氣爆事件。雖然現場搶救已完成且無人受困,但事件對企業運營與內部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戰。對企業而言,如何在突發事件中妥善處理勞資關係,保障員工權益並維持營運秩序,成為管理者的重要課題。

不同類型員工的管理挑戰

百貨公司內的員工包括自行聘僱員工、專櫃人員、清潔與保全等第三方員工。各類型員工在勞資規範與工時安排上存在差異,對企業的勞資管理提出更高要求。管理者需理解不同雇傭關係的法規要求,確保所有人員在停工或善後作業中權益獲得保障。

勞資糾紛風險的提升

在突發事件下,若未妥善安排員工工資、加班與工作調度,容易引發勞資糾紛。企業若忽視法律規範,可能面臨行政處分或訴訟風險。事前規劃與事件後的透明管理,是降低勞資糾紛的關鍵。

法律規範與企業責任

職業安全衛生法的適用

依據職業安全衛生法第36條規定,當企業停工時,自行聘僱員工的工資應照給。企業不得要求員工請假或自願放棄薪資。此規範明確界定了企業在突發事件中的基本責任,對企業管理者而言,是制定停工與善後方案的重要依據。

加班與善後工作管理

若企業要求員工參與善後作業,所有工時均需依法給付薪資,包括加班費。企業應建立明確的加班申報與核算機制,避免因溝通不清或記錄不足而引發勞資糾紛。透過事先制定標準流程,可以確保操作符合勞動法規。

多元雇傭關係的法律考量

企業內部存在多種雇傭型態,管理者需針對不同類型員工的勞動權益制定策略。對第三方專櫃、清潔或保全人員,企業需明確與外部服務商簽訂契約,並規範停工或善後期間的責任分工。這種策略有助於降低潛在的勞資糾紛風險。

企業危機管理策略

制定停工應對計畫

企業應在日常管理中建立停工應對計畫,包括突發事故通報流程、工資與休息安排。對管理者而言,清楚的流程可以在事件發生時迅速落實,確保員工權益與企業營運不受影響。此舉也有助於降低法律爭議與社會輿論壓力。

內部溝通與資訊透明

危機事件中,管理者需確保內部溝通暢通。定期向員工說明停工安排、薪資支付及善後作業進度,有助於減少誤解與不必要的勞資糾紛。透明化資訊也是企業建立信任的重要手段。

跨部門協作與責任分工

在事件應對中,管理者需協調人資、法務、營運與外包單位,共同落實停工與善後策略。明確的責任分工可提升效率,避免因指令不明或權責不清而引發勞資糾紛。此外,定期演練與評估流程,有助於持續優化企業危機管理能力。

預防勞資糾紛的長期策略

建立標準化勞資管理制度

企業應將停工、加班、善後作業等規範納入標準化流程,形成書面制度。制度化管理有助於員工了解自身權益,也方便管理者在事件中快速決策。對於各類型雇員,企業應制定一致性政策,以降低勞資糾紛發生的可能性。

培養管理者勞動法規意識

針對中高階管理者進行勞動法規培訓,有助於提高法律遵循意識。管理者理解法規細節後,能在事件發生時正確處理工資、加班與停工事宜,降低企業面臨的行政與法律風險。

定期檢視與改進企業流程

企業應定期檢視勞資管理制度及應對流程,並根據新法規或實務案例進行調整。持續改進不僅提升企業應變能力,也能有效預防勞資糾紛,建立長期穩健的企業管理文化。

若企業要求員工進行善後工作,加班工時應依法給付薪資與加班費,以避免勞資糾紛與法律責任。

依職業安全衛生法規定,自行聘僱員工停工期間工資應照給,雇主不得要求請假,確保合法防範勞資糾紛。

對專櫃、清潔、保全等第三方員工,企業需明確契約規範停工與善後責任,確保各方權益與勞資關係穩定。

企業應建立標準化停工、加班及善後流程,培養管理者法律意識,定期檢視與改進制度,以降低勞資糾紛風險。

想看更多類似文章嗎?

請選擇您喜歡的標籤